团队的组成源于成员大部分通过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协会社团相识,因兴趣相投,学科背景互补齐全,便一拍即合组队参赛。然而将近一年的备赛过程比起开始的热血沸腾,更多的是曲折和挑战,从想法创意到构思设计再到筹备落地,从技术攻克到生产对接再到市场宣传,每一步的迭代更新都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尽心努力。
“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树脂基础上,进行试验创新。”信息技术学院的成员王欣榆回忆道,“我们不断试验,调整材料的韧性、抗拉扯能力,使其更加耐磨,逐步接近工业化应用的标准,以提升我们的商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突破了技术的难关,更在课业和竞赛的双重压力下,锻炼了我们的心性和能力。”
备赛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保持着紧密的沟通,每周至少一次的进度汇报成了他们的固定节奏。大赛开始,更是每日线上线下沟通推进。
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逐渐变得默契,陈文祺作为队伍的掌舵人,统筹全局;王欣榆深耕技术领域;李芃霖掌管市场脉搏;毛泓媛则负责对外对内的宣传推广;其他成员各司其职,共同为梦想而努力。
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比赛日,王欣榆的心跳似乎比往常更快了一些。她回忆道,根据比赛规则,只有两位成员能够进入答辩的战场,而其他的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们则成了场外的守望者。
路演环节是一场全方位的展示,项目从市场定位到商业模式,从财务分析到竞争优势,每一个细节都需精确到极致。5个多小时的赛程,无法亲临现场的队友和老师们,却只能守在屏幕前,心情随着每分每秒都在刷新比分,跌宕起伏。最终,当比分定格,他们保持住了第一的位置。
团队路演准备
指导老师张校玮,对成员们全力备赛的精神印象深刻。他记得,即使在期末考试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年轻人仍然坚持在深夜里反复打磨参赛资料,练习演讲话术。他们的专注和投入,不仅让人心疼,更让人感到无比欣慰。张老师深知,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竞技的胜利,更是他们在创新创业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时间规划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一次飞跃。
成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在参赛期间特别感谢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支持鼓励。
张校玮教师最早接触团队,从创作的灵感到研发的艰辛,到测试的严谨到资料准备的细致,张老师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张老师帮助团队寻找资源,寻找场地组织专家指导项目,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成员陷入迷茫的时候,帮助他们开拓创作思路和方向,作为引导者的角色,他在团队组建、校内外资源协调、路演过程、融资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王晨岑书记的智慧,则为项目注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展召敏主任用专业的审美能力对产品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控,毕卓教授指导建立思维导图,为技术难题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思路得以顺畅整合。
李芃霖同学感慨地说,学校项目类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学术和资源支撑,学院和学校还有企业、专家们的鼎立支持,是他们一路过关斩将的最大动力和底气。
项目双创模式
成员们真诚地分享了参赛的心路历程和经验心得。一是面对此类大赛,一定要提前准备,充分调研,打破惯性思维寻求出其不意的创新点,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二是团队成员要充满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三是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四是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不轻言放弃,保持不断学习、积极向上的心态。
张校玮老师也对今后有兴趣参赛的建桥学子寄语,一要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储备,提高创新能力;二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多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或实习,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三要保持耐心和毅力,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用智慧和热情追逐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该项目对就业的影响
一路走来,“CHANST3D SLA 激光固化打印机”项目的团队在深夜灯火通明的工作室,每一次的集思广益和预演模拟,每一次的推翻重来与初心坚守,共同铸就了属于建桥师生的荣耀。此次获奖是对项目团队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是对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持续深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