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新闻写作》圆满结课:每周特邀业界专家,前沿讲座干货满满

发布时间: 2024-11-22   

随着最后一课的精彩呈现,1023日,《高级新闻写作》课程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画上圆满句号。这门汇聚了新闻实务精髓的课程,凭借其每周特邀一位业界专家的系列前沿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满满的知识干货与实战智慧。

这些讲座不仅涵盖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还深入探讨了新闻伦理、媒体责任、数字时代新闻报道的新趋势等前沿话题。业界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新闻实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第一讲:民生新闻中的“勤”与“情”

 高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资深主持人,“小通在申边”融媒体账号主理人。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主持的上海新闻广播《直通 990》节目获第 32 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主持的上海新闻广播、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民生一网通》获第 31 届上海新闻奖“新闻名专栏”。此外,主持《民生访谈》《夏令热线·区长访谈》《对话区委书记》《“我们都是长三角人”对话长三角市长》等特别节目。连续参与六届进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工作。

精彩分享

谈及媒介融合,高嵩老师表示,网络媒体有受众方面的优势,与受众的交流更加直接,能根据受众的反馈快速调整,更新内容。但要在网络媒体做好内容,需要传统媒体规范的、严格的历练。高嵩老师建议同学们新闻学习多积累、多历练、“勤”于行动,才让人动“情”。最后,他还留给新闻系同学一句话:“新闻很大,世界很大,多去看。”


                 第二讲: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楚华于2017年入职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深度报道部担任出镜记者、编导。入职7年来,始终冲锋在新闻报道最前沿。

曾多次参与国内重大新闻报道,如郑州内涝、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系列报道、代孕黑色产业链调查等。其制作的新闻报道曾多次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上海广播电视奖等。


精彩分享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谈及当今时代下深度报道的机遇与挑战,楚华老师表示,借助全媒体的平台去分发,受众更广,这是机遇;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报道事件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是挑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阅片量,先学习别人是如何去做的,我们再来步步攻克”,楚华老师对新闻学子建议道。



第三讲: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采写

吴雪舟现任《新民晚报》海外部主任编辑。

曾在多家报社担任编辑部门负责人,多次获评上海新闻奖、全国青年报刊新闻奖等奖项。他主持的视频节目“三分.天下”获评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


精彩分享

讲座中,吴老师强调,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并非仅限于传统的“时事新闻+政治新闻”范畴,而是广泛涵盖了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新生事物以及市民百姓生活的新形态、新要求。

吴雪舟老师指出,学生需拓宽视野,不仅关注校园生活,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动态及民众生活,特别是就业与成长等贴近自身的热点议题。谈及学生如何培养时政新闻采编方面的素养,他建议多管齐下:一是坚持阅读报纸,紧跟时代脉搏;二是积极观看电视新闻,汲取评论方法与视角;三是浏览短视频平台时,思考时政博主对事件的深入剖析。

吴雪舟老师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丰富知识底蕴,为新闻报道打下坚实基础。“读者想看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平常,试着多角度、深层次地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他特别提醒学生要静心挖掘新闻背后的规律性和深层含义,“多条相似的报道很有可能共同反映了某种现象,”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逐步提升时政新闻的采写能力。



第四讲:融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

沈钦韩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现任《文汇报》国际部记者、编辑。

多次参与国际重大新闻报道,同时担任上海报业集团《哎哟歪》工作室负责人,以年轻人的视角创新传播中国声音。


精彩分享

课堂中,沈钦韩老师以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详细剖析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重点与策略。他强调,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注重报道的深度与温度。在探讨国际新闻写作的思路与策略时,他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向同学们传授“锦囊妙计”,即从新闻事件背景入手,构建写作框架,由点及面,深化主题。

沈钦韩老师表示:“要以中外差异为出发点,以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构建立体丰满的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对新闻系的学生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同学们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外语能力,同时,要保持对国际新闻的高度关注,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判断力。此外,他还鼓励同学们多与外国友人交流互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新闻格局。

       

 第五讲:“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当好平安建设眺望者”

                                            

余东明,法治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正处级)。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华东政法大学设立余东明工作室,并聘任其为硕士生业界导师。

从业26年,始终坚守在法治新闻一线,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新闻力量,写出了大量生动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其中两篇报道分获第27届、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篇报道获全国综治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宣部阅评组阅评,以及新春走基层优秀作品。


精彩分享

余东明老师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记者,始终肩负着用笔杆书写正义的神圣使命。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在新闻报道中,要牢牢坚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体现”,余东明老师表示,记者应该勇于探求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能力去揭开客观事实的层层面纱,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法治新闻记者,要勇于揭露违法行为,监督司法公正。因此,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报道中的各类法律问题。



第六讲:全媒体时代的文体新闻报道创新实践

                                          

黄宇龙,新闻晨报文体部主任,担任体育记者、编辑20余年。

曾现场报道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2022年度体育评论获上海新闻奖,对体育新闻的采写、编辑有相对独到的认知和理解。


精彩分享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提前想好问答,还要有预判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循序渐进,体育赛事并非只有冰冷的胜负结果,每一位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个值得大家去关注的角度,让体育新闻呈现得更有温度,需要每一位体育记者的努力。

最后,黄宇龙老师也对新闻系学生提出了建议和期望。他谈到,现在的就业市场需要“现成的”人才,容许毕业生试错与成长的时间与机会并不多。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需要抓紧学习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包括新闻稿件的编辑与视频的剪辑。其次即是作品集的呈现,可以尝试运营一些自己的账号,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在运营账号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进行信息筛选的学习。




第七讲:全媒体时代的“六边形”记者


朱佳伟上海建桥学院新闻系讲师,副系主任。主讲融合媒体报道、全媒体即兴口语实务、播音与主持等课程。

曾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担任《新闻坊》栏目责任编辑、出镜记者,开创了《阿姨爷叔请提问》《坊间微议》等短视频专栏,在申城中老年观众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参与报道的新闻作品曾2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1次获上海新闻奖。


精彩分享

朱佳伟老师以其丰富的媒体工作经历,深刻阐释了何为“六边形”记者,以及如何成为全面发展的媒体人。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工作期间,朱佳伟老师长期担任民生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同时,他还身兼数职:主导创立并持续运营新媒体专栏《阿姨爷叔请提问》、担任《市民议事厅》栏目的编导兼出镜记者、为新闻综合与东方卫视多个栏目配音解说、参与侧耳工作室运营并录制众多文学作品……“每一次新闻专题报道,从选题策划、出镜、采访到剪辑、后期制作,再到新媒体端的制作与分发,几乎都能一个人完成。”朱老师自豪地回忆道,他以切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广泛涉猎,掌握多维技能,不仅能深耕传统媒体的土壤,更能在新媒体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文章作者:  录入人: 施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