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数学教育创新
临港高校共探大学数学教学变革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5-19   

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传统教育模式的当下,5月17日,聚焦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临港高校大学数学教学交流会”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建桥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教学服务中心联合主办。



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沪上8所高校的数学教育的学者、专家齐聚,共同探讨包括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数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及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等。



开幕式上,上海建桥学院朱瑞庭校长致欢迎辞,朱校长从建桥学院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新时代雷锋精神、专业特色以及建桥取得的成绩等向与会专家和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张艳云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出版社将积极支持数字化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助力高校构建智能化教学新生态。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华教授在专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工科数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探索。报告从历史成就、AI赋能教育、课程改革及学科交叉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同济大学在数学教育与科研领域的领先实践。李忠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需兼顾数学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同济大学通过课程改革、技术应用与跨学科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的新生态,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未来,同济将继续强化数学基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工科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陈春丽教授在专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课程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创新实践与教学平台可靠性优化策略。报告聚焦“教学设计技术融合学生画像持续改进”全链条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交大方案。陈春丽强调,教学平台需以可靠性为前提,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思维导图评价系统(已完成三轮横向对比),扩大试点范围至全校。通过“知识结构化评价多元化情感正向化”路径,上海交大正打造“有温度”的AI教育生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范式。

第四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者,上海理工大学的李林林老师提出“笃学敏行”理念,强调数学教育需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通过引入科技前沿案例(如高铁轨道设计、卫星监测等)和数学建模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利用知识图谱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尝试AI助教辅助教学,推动学生从“学数学”向“用数学”转变。

上海海洋大学数学系主任刘太岗副教授展示了该校数学竞赛团队的成果: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高等数学C》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24年一年团队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共12篇、其中一区9篇(含2篇ESI高被引)等。团队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和“赛后培养”机制,将优秀本科生纳入科研项目,实现“竞赛-科研-升学”闭环。刘教授指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生源质量与教师投入的双提升是成绩突破的关键。

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武文佳副教授介绍该校“三双四共”产教融合模式,以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将数学课程与工程实践结合。例如,通过自动驾驶轨迹优化等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建模能力。学校还搭建在线教学平台,录制高质量视频课程,并建立分层题库(基础—中等—拔高),精准服务考研与就业需求。

上海电力大学刘爱兰老师聚焦师资短缺、学习疲劳等痛点,介绍了锐捷通线上平台,实现“千人千卷”智能组卷与错题分析。该平台覆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支持实时反馈与个性化练习。2024年,学校联合多所高校成立“能源专业数学水平测试联盟”,组织1341名学生参与测试,及格率达95.5%,验证了技术赋能的教学成效。

上海海事大学李祥兆教授回顾了从录像到直播的教学演进,强调智慧课堂需以学生参与为核心。通过题库抽题、错题集分析等工具,提升课堂互动效率。数据显示,70%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提高了参与度。未来,学校将探索AI与个性化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

上海建桥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察可文教授分享了智能APP在民办高校的应用案例,如超星平台和云班课,帮助教师简化作业批改、分析学情。针对学生成绩两极分化问题,老师通过如deepseek等AI工具关联教材内容,强化基础训练。并列举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系列报告凸显了上海高校在数学教育中的三大共性方向:知识图谱、AI评测、智能组卷等工具成为教学标配;数学与工程、能源、航海等领域的结合愈发紧密;竞赛机制与科研反哺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未来,各校将继续深化“AI+教育”改革,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临港案例。


供稿: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审核:奚丽君


文章作者:  录入人: 奚丽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