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在图书馆M617举办第六期“美育人文启智大讲堂”。本次讲座以 “文化碰撞与语言演变——从中文和英文谈跨文化沟通”为主题,特邀Ghil‘ad Zuckermann(诸葛漫),语言学家、语言复兴专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DPhil Oxford)、剑桥大学哲学博士(PhD Cambridge)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外国语学院王颖老师主持。

王颖老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思辨能力与跨学科创新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素养。她强调,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与思维的载体,而跨学科研究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关键路径。她期待通过本次讲座,激发青年学子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索文化自信与创新传承的方向。
围绕讲座主题,诸葛漫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深入剖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他提出,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否定,而是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突破思维定式的能力。他以“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为例,阐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易引发误解,并倡导以“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辩证视角全面分析事物。在跨学科创新议题中,他结合自身研究与教学经历,强调无论是语言学、遗传学还是其他学科,都存在着相互借鉴与启发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将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中英文表达差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展开热烈讨论。诸葛漫教授指出,中文表达含蓄委婉,英文则更直接,这种差异需通过跨文化学习与实践来弥合。针对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他分析中文注重整体关联,英文偏向分析逻辑,理解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合作。 同时教授还提出在当今AI风靡一时的浪潮之下,他更主张文案书写,AI可以模仿语言,但无法替代人文的温度与思维的深度。写作是思辨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DNA,只有人为的书写才能传递文明的精神内核。
讲座尾声,诸葛漫教授呼吁青年学子树立文化自信,以跨学科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同时他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突破传统框架以及陈旧的自我,为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供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