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失传技法、建立数字存档——商学院数字经济系助力闵行区留住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 2025-0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非遗保护面临传承困境,亟须创新方法。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强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水平。但目前,非遗的科技赋能不足,数字化保护集中在记录层面,智能传承技术应用率不足15%


 

在此背景下,814日,闵行区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主题活动在莘海科技园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举行。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非遗的“活态传承”,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科技、文化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数字经济系部分老师,参与了此次学术年会。其中,王福红教授作了数字经济系助力闵行“人工智能与非遗传承”的主题演讲。演讲中强调了我国非遗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AI赋能非遗的路径与方法、未来发展与挑战等方面。区科普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威巍关注到背后的伦理问题:“AI与非遗在基本观念上应该是一致的,应是向美、向善、向自由,我们需合理运用AI技术,将非遗技艺永久保存,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引发的片面解读与传统传承的断层。”

 


闵行区既拥有莘庄钩针编结、马桥手狮舞等丰富非遗资源,又集聚了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等科技力量,在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闵行区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董全威谈道,AI与非遗的融合尚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未来我们将持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和文化机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AI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播、教育等方面真正落地见效。数字经济系将全力支持闵行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尽己所能贡献力量。

文章作者:  录入人: 左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