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全体教师,受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诚挚邀请,共同参与2025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系列活动——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国际高峰论坛,以“沉浸式”教研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在行业前沿场景中汲取教学灵感。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主办,汇聚全球设计领域顶尖力量,精准对接行业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浙江大学戚山山副教授以《建筑:作为一种记忆的存在》为题,结合酒店案例,阐述设计对地域文化与人文情感的承载;威尼斯建筑大学Davide Crippa教授聚焦《从可持续设计到社会责任感》,剖析低碳设计从技术到社会价值的升级路径;CCD郑中设计创始人郑忠与全球管理合伙人张富丽围绕《未尽之境,始于家》,分享了用户需求与艺术表达的平衡之道;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设计专委会常务副主任、J&S上海捷森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婕解读了《情绪共鸣冰山之下的价值演绎》,深度剖析了设计的情感价值;法国AS建筑工作室设计总监Vincent Hannotin则以《蓝图之上:营造共生的未来校园》为题,提出开放化、生态化的教育空间设计范式。




通过此次论坛学习,环境设计系老师们深有感悟,一是在教学理念方面,老师们深刻认识到需打破“课堂-行业”壁垒,以往“可持续设计”“未来空间”教学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论坛中“旧建筑低碳改造”“校园与城市生态共生”等案例,为教学提供了可落地的前沿样本。未来将把WDCC资源融入课程,通过案例拆解课、主题工作坊,让学生直面全球最新设计理念,培养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能力。二是课程设计方面,WDCC“设计无界”理念与学科跨领域趋势高度契合。戚山山老师的“文化+设计”、CCD的“艺术+居住空间”实践,启示课程需加强“设计+文化遗产”“设计+可持续科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的跨学科内容,开设“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低碳材料应用”等选修模块,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思维。三是在实践教学方面,Davide Crippa教授强调的“可持续设计社会责任感”,让教师重新审视设计教育价值: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需承载社会与生态责任。以往学生实践侧重方案创新,而论坛中“适老化社区改造”“校园包容性设计”等案例提醒,实践教学需加入社会需求调研,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微更新、乡村改造等真实项目,培养“责任型设计思维”。四是在师资成长方面,面对行业快速发展,教师知识更新尤为关键,此次论坛暴露了部分教师在“可持续新技术”“国际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短板。未来将建立“师资前沿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参与行业高端活动,联合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开展师资培训,推动教师向“教学-研究-实践复合型”转型。

早在此次 WDCC活动前,环境设计系便与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此次联合参与国际高峰论坛,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式迈入实质推进阶段。协会将定期为系部提供行业动态报告、最新设计规范及优质企业资源,系部则结合教学需求,向协会反馈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教学难点,实现行业需求与高校培养的精准对接。
此次教研是环境设计系教学改革的思考起点,今后将持续链接全球设计资源,优化课程与教学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本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