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晚霞依然火红 奉献仍在继续 ——记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张骏德教授

发布者:黄水波发布时间:2020-03-31浏览次数:534

张骏德, 男,19423月生,上海嘉定人。1959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5年制),1964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采访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广播电视专业主任、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8月至上海建桥学院工作,先任文化传播系主任,20114月任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20137月任顾问,现为传播学科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至今从事教学、科研达56年,主编与撰写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教材与专著25本,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中国新闻奖、市高教优秀教材奖、上海新闻奖、市哲学社会科研奖、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等各类奖项20多个。20129月,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贡献人物奖”。

 

20067月初,一个周末的下午,时任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的郑朝科教授、教务处处长朱海麟到张骏德教授家拜访。他们获知张教授即将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退休,就代表黄清云校长专程前来,真诚地邀请张教授到建桥担任文化传播系主任。815,张教授前往当时位于浦东康桥路的上海建桥学院人事处报到。黄清云校长在办公室亲自接待了他,热忱欢迎他加入建桥。黄校长花了一个多小时详细介绍了建桥办学的历程、文化传播系的现况,明确要求系主任的具体任务。一位大学校长如此和气慈祥,亲力亲为,非常讲求工作实效,使张教授十分感动,增强了他在教育战线继续发挥余热的决心与信心,也打消了他对“人生地不熟”的顾虑,开始了新的人生征途。

一晃,13年过去了。

教授参加了上海建桥学院艰苦创业、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过程。记忆中,在建桥一线工作的八年多时光,是他最愉快、引以为豪的岁月。

专业建设:实现了新闻学专科向新闻传播学本科的发展 

遵照学校定好位,入主流,重质量,创特色专科向本科转型期的工作方针,教授和他的团队奋斗了几年,基本实现了“专升本”的转变——20078月,新闻学专科变为本科,第一届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入校;20088月,广告学专科变为本科,首届本科生入校;20088月申报传播学本科新专业,获得成功;20099月初,我校首届传播学本科生进校;2011年后,秘书学专科又申报为本科,这就为成立新闻传播学院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教授回忆中谈到,来建桥后,最困难的工作是专业建设,即专科升本科。特别是20088月申报传播学本科新专业,因为这是新专业,没有专科的积累,需“重砌炉灶”,心中没底。

传播学是上世纪中叶美国逐步形成的新学科,我国改革开放后才正式传入中国,1997年才被我国教育部承认,新闻学与传播学一起成为一级学科,在文学门类下,代号0503。对传播学的学习与研究,大家都刚开始,各高校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而在上海,研究传播学领先的当然是复旦大学,还有上海大学也较早研究。

为了新专业的申报,教授详细研究了复旦传播学专业的创办过程、教学方案与课程设计,征求了复旦传播学专业部分师生的意见与建议,作了长三角地区新媒体人才需求的调查,在文化传播系老师中开展了相关科研活动,还申请了相关实验室建设的经费,购买了相关设备,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参加申报答辩之前,他向黄校长汇报了申请书的内容,并在院领导班子中反复讨论了三次。

2008817,负责高校新专业申报审定的专家组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会议室,逐一对上海高校申报新专业进行会审。那天天气特别燥热,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张教授不到9点就到达候审室,在焦急不安中等了三个多小时里,直到中午1210分才轮到他汇报。

他一进会议室,一看三位评审专家都比自己年轻很多。刚落座,其中一位最年轻的女士问他第一个问题:“传播学与新闻学有什么区别?”他就暗暗好笑,知道她明显不懂传播学,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他赶快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定义、异同点。

第二位年龄50多岁的专家问:“你们已经有了新闻学专业,为什么还要办传播学?”教授就侧重回答:1995年以后互联网在中国大普及,新媒体在中国大发展,传统的新闻学专业是侧重培养报社、电台、电视台记者编辑的;而传播学专业是侧重培养大量网站与新媒体(当时为网站、网页、博客等)采写编与管理人才的,当然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也可担任新时代企事业宣传干部与社区工作者。

第三位专家问:“你们创办传播学专业的条件呢?”教授就逐一介绍了师资队伍引进与培养情况、已有传播学研究成果、实验室条件、产学研结合情况等。

教授汇报结束,时间已近下午一点,赶快匆匆吃了盒饭,然后就去忙别的事情了。事后他才知道,建桥申报传播学专业的竞争对手是上海商学院,商学院的汇报人正是教授以前指导过的一位传播学硕士生。最后,建桥申报成功了传播学本科专业;而上海商学院虽未成功申报传播学本科专业,但成功申报了广告学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带出了一支适应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

上海建桥学院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理论研究型重点大学不同,然而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好师资队伍这些方面的基本要求还是相同的。民办高校科研普遍较弱,大部分教师忙于上课疏于科研。而教授在担任文传系主任、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期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他对教师们强调:从事相关专业科学研究,不仅出科研成果、晋升职称,更是为了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因此,他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应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为此,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专业为单位组织科研小组,由专业主任担任组长;教授、副教授与讲师、助教结对子,一起负责某个课程建设与科研项目;每学期开展两次科研经验交流会;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还有计划地组织申报科研项目,确保每位老师都能参加科研项目;对个别从事科研有困难的老师,还专门予以辅导、鼓励,帮助其修改论文等。

20068月至20135月,张教授在党总支书记陆佩耀的支持协助下,在36位教职员的共同努力下,共申报成功了教育部项目、市哲学社会科研项目、市教育局优青项目、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项目、市民办教育项目、校级科研项目等共53项,基本都按时结项。这支团队先后共出版了30多本各专业教材、学术专著与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在建桥工作期间,教授先后主编与撰写了《学苑新迹一一张骏德新闻传播学论文集》(28万字),珠海出版社20071月版;《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33万字),张骏德专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6月版;《广播电视新闻实务教程》(27万字),张骏德、王晶红、朱金玉编著,文汇出版社200812月版;《多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278万字)张骏德、陈祝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月版;《新闻写作学》(297万字)张骏德、周红丰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月版;《传媒转型期新闻传播学论文集》(25万字)吴谷平主编、张骏德执行主编,上海交大出版社201310月版;《大辞海》文化新闻出版卷,张骏德为编写者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月版,等等。另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15篇在CSSCI学术杂志上发表。

同时,教职员们也收获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0510月的上海世博会期间,秘书学专业的冯修文、莫玉羚、赵琳红等英语老师,发现世博会宣传用的标语、广告、提示牌、说明书等(均中英文对照)的英文翻译有差错,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出1000多条差错,做了一本勘误表,申请了一个市级科研项目,成果为市委宣传部、市文字语言工作委员会采纳,及时纠正了英语翻译中的文字差错,为改进世博宣传作出贡献。周红丰、沈慧萍老师接受市委宣传部布置的任务,带领了传播学专业50名同学,花了一周时间在全市抽样调查了500户人家,进行了上海市民对媒体世博宣传意见的社会调查,并在《新闻记者》(CSSCI学术刊物)当年的7月号上发表了《上海市民眼中的世博新闻:一项报道效果调查的分析报告》。周红丰、张骏德另合写的论文《论世博宣传中的电视深度报道》,参加当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世博宣传论文大奖赛”,荣获一等奖。(注:全国共5个一等奖)

正是由于有丰硕的科研成果作基础,才有段继红、高东、钱晓文、卢宁等4位老师晋升教授,王晶红、阿娜、沈慧萍、莫玉羚、赵琳红等11位老师先后晋升副教授。教授在担任系主任、院长近8年中,教师申报晋升高级职称的成功率为100%

人才培养:建桥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的就业率平均超过98%

教授说,“建桥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首先应归功于党总支书记陆佩耀与全体辅导员的辛勤工作,我只是付出了绵薄之力,但我体会很深。”

世界上最珍贵最纯洁的是师生情谊。在复旦,教授先后辅导过72位硕士、博士、博士后,留下了终生友情。而在建桥,他除了行政工作,还先后为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上了《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新闻传播学讲座》等课程,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教授认为,建桥学生与复旦学生各有特长。从进校前的考分看,当然复旦学生的学分高、知识面广,主要为识记能力强,外语水平较高。然而,在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劳动与吃苦耐劳能力等方面,建桥学生没有落后于重点高校学生,相反有过之而无不及,建桥的个别尖子生更适合相关工作岗位,例如:2007级建桥首届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116月毕业时参加上海市新闻界招聘测验,丁荣进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东方体育日报》采访部,张高峰进了上海电视台新闻部,其他重点高校不少本科生、甚至硕士都淘汰了。丁荣先在采访部工作,后在新媒体部工作,年年评为报社优秀记者、集团优秀员工。张高峰大前年因种种原因辞职,自主创业办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这两位同学每年春节都会看望教授,相聚畅谈。

201912月,上海新闻记者证调换新证,需要在网上即席考试,合格者才能换得新证。考核当然很严格,是闭卷考试,在指定时间地点考试,有专门老师监考。丁荣同学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复习,却以100分(满分)的成绩名列更换记者证榜首。丁荣说:“当年张骏德院长主讲的《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课与高东系主任主讲的《新闻编辑评论》课及习作讲评,至今使我受用无穷……”这也是学生对建桥新闻传播学院办学的最好评价。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教授现已78岁了,目前仍担任着建桥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对建桥的奉献仍在继续……(何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