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人心齐,泰山移 ——记原副校长陈生根副教授

发布者:奚丽君发布时间:2020-04-14浏览次数:1886

人物简历

陈生根,男,1940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65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校党委办公室秘书兼物理系63级一班辅导员、上海市教育卫生部组织处秘书、市招办信息组组长。1974年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曾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马列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调上海电视大学任经济管理系主任、校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1994年初起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校工会主席、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1989年评为副教授。作为副主编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一书,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成因及政策教训》《积极主动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等经济学论文20余篇。先后评为“上海市成人教育优秀工作者”、“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上海市教育工会系统支持工会工作优秀领导”、“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感谢改革开放大环境好,诞生了民办高校这样的新事物,让我有机会到建桥这个大平台来奉献余热”,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陈生根副教授谈及建桥,充满了感激与钦佩之情,“以周星董为代表的温州企业家其胆识、抱负令人敬佩,在高校林立的大上海闯出自己一条路,真不容易!”“致于我在建桥的经历”,他谦逊地说,“我只不过是协助黄清云校长,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而已,是大家的齐心协力撑起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来建桥之前,陈生根曾在工作中接触过一家民办学校,办在长寿路上,在一个公办学校里面,租用几间教室,聘用几个兼课教师,人很少,发展艰难。但当2001年他应邀来到建桥参观、听取介绍时,十分吃惊,没想到一所民办学校竟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大的投入,足见办学者的雄心壮志,当时就给陈生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再加上他在上海电视大学任职期间,作为副手与黄清云校长相处极为融洽,共事默契,来建桥主要还是配合黄校长工作,他也十分乐意。于是,经黄校长推荐,董事会同意,陈生根来建桥担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那时候,黄校长负总责,郑朝科、陈生根具体操作。初创时期,人手少,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真让他有应接不暇的感觉。但校党政班子很善于吸纳发挥集体智慧,每周一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工作,凝聚共识,遇到重要紧急事,校领导再开临时碰头会;注重发挥分管部门领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订工作计划后,放手让他们去干。

当时流行一句口号,叫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也反映了大家的勤奋、投入。每个周六,陈生根都进校来,到各个学生宿舍、教学楼转转兜兜,看看同学们在做什么。他也经常利用周末看材料,学文件,加油充电。“唯有静下心来,兢兢业业,不断探索,扎实工作,才能进入民办高校这个新领域有所作为。”

有一次,12月份的一个雨夜,1140分了,陈生根从办公室出来,发现文传系大楼的灯还亮着,他就想到教室里查访,看看什么情况。半路上,遇见周星增董事长驾驶轿车从桥上过来,打开车窗,一碰面,两人异口同声地问对方:“咦,你怎么这么晚还在这里?”随即,两人都会心地笑了。“那时候,学校从上到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职工总体上都很有事业心,真心希望做出业绩。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凝心聚力撑起了这所学校。”

 

那几年,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0034月的一天,在建桥学院首届党委成立大会的筹备会上,党办主任见到陈生根,焦虑又无奈地说,“陈老师,我们还没有一名学生党员哦!”这话让陈生根颇感尴尬。没有一名学生党员,这在公办高校中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是建桥当时的实际情况。

校领导其实很重视党的建设,建校之初就成立了以黄清云校长为书记的党总支。但当时毕竟学校刚创办,千头万绪,百事待举,首当其冲是要想方设法把生源招进来,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能站稳脚跟,立足上海滩。很多事情,包括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等,尚未完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部分教工党员中也有不少顾虑和想法——建校初期,为高职高专三年制规格,三年内要把一个刚进校、经组织启发、提出入党申请的学生,通过教育培养、实践锻炼、考察提拔,从确定为积极分子到成为发展对象,时间太紧;学校招生的对象大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主流积极健康较有“敢为、乐群”的心理素质,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不强,信心不足,怎么去发现、教育、培养、发展要求入党的同学,工作人员有畏难情绪;还有一种模糊消极的认识,认为学生能提出入党要求已属不易,就可以发展为党员了。以降低入党标准开展党建,显然绝对不可取。如此一来,有段时间大家都集中精力抓课堂教学,搞补课,抓早晚自修,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学生党建工作则无暇顾及。

陈生根在与学生密切接触、沟通交流中,充分看到学生虽然同为高考落榜生,但其中不乏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在中上甚至上等的水平,高考时因身体不适或特殊因素影响了正常发挥,没有考出水平。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政治上追求进步,思想积极向上,有要求入党的愿望。

陈生根非常敏锐地看到这部分学生闪烁的思想火花,在党委率领下,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战略高度,形成了“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两级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党建工作格局,用党的力量凝聚学生,以党建带团建,以学生党员带动整个学生工作”的工作新思路,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召开了支部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引导教职工积极看待学生;提出各支部发展计划;开展二级党校三级培训工作;各项工作提前、关口前移:各职能处室与各系挂钩,主动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油添薪,系领导、辅导员积极主动做学生入党联系人……随着一系列工作扎实、有效、持久地开展,学生中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新气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走上了一条新路。

2010年底,建桥学院召开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前夕,在校师生员工党员已有664名,其中学生党员420名(不含已毕业的学生党员数)。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独立党支部,呈现了“三带动”(一个学生支部带动一个年级、一个党员带动一个寝室、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带动周边同学)的新格局,学生党员队伍给党的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翁杰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党员在义务献血、支援西部、志愿服务、捐款救灾等活动中表现出色,受到各级表彰。

 

建校第一年,政府规定刚举办的学校不能独立办学,需参加市里组织的统考。建桥学院招收的首届学生参加了全市三年历次的学历文凭考试(每个专业有八九门课程,由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专家组织命题,统一考试)。上海共有近20所民办高校及10余所社会办学机构的学生参加,建桥学生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多次独占鳌头,赢得了市主管部门的好评,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同行羡慕,家长们赞不绝口,究其成功秘诀何在?

陈生根介绍说,关键是校领导集思广益,决策正确,举措得当,工作到位。在教学方面,学校聘请了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授课精湛、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刚退休的教授、专家来校任教。同时,学校另一项重大举措便是——从民办高校的现状和在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高进、明责、严管、优出”原则,建立起一支有学历、懂教育、善管理、数量足、质量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们怀着“五心”(爱心、热心、责任心、细心、耐心),每周五天住校,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充实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那时的高职专科学生大多没有住校的经历,辅导员们开展养成教育,运用宽严相济、恩威并施、奖惩结合、赏罚有度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其遵守作息时间,强化早晚集中自修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鼓励同学们参加学校社团的管理工作,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展充实教育,弘扬“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理念,推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克服困难和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方法。

学校大力支持团委学生会举办各类社团活动,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辅导员成为很多社团的指导老师和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校一级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建起了上百个社团。每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运动会,各种球类、击剑、歌咏、辩论、外语演讲等比赛,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由学生组成的社管中心、文明督导队和安全保卫治安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桥初创阶段,辅导员们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汗水和心血,为学生的培养、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难怪社会赞叹,辅导员队伍是建桥学院走向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2003年学校成功抗击“非典”也是一件值得记忆的事。

“非典”又叫“SARS”,是2003年上半年肆虐神州大地的罕见疫情。这一年4月,校党委刚刚成立。在这关键时刻,校党委及时提出,要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教学秩序,并迅速凝聚起全校力量,大家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表现出一种空前的团结和关爱。学校成立了预防“非典”工作组,建立了信息及时反馈制度和应急预案,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密集宣传预防知识,所有师生人手一份预防“非典”宣传手册。所有公共场所每天消毒,每个人都发到了体温计,督促学生每日自测体温,绝不放过一个疑似对象。学校还加强入校登记制度,力保校园一方平安。这一年的“五一”期间,2000级在外地实习的学生陆续返校,为切断传染源,学校把他们安排入住附近的酒店进行医学观察。让人十分感动的是,在被医学隔离的14天里,这批学生表现出一种平时很少见的大局意识,不仅充分理解学校的苦心,而且理性、科学、有序地度过了这“非常14天”。教师和辅导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为这批学生送去人性化关怀,没有让他们在这段时间荒废学业。许多同学或以手机短信形式,或以电话问候方式,给这批同学鼓劲、送温暖。这批学生每人一次医学隔离的1000元费用,学校也都全数“埋单”。学校还得到了政府下拨的一笔2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非典”防控,这是学校第一次获得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

由于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措施到位,在这起突发事件中,教学秩序没有受“非典”影响,学校发展更没有因“非典”止步。

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后,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抗非典灾害,促校风建设”大讨论活动,持续一个月。学校在管理制度层面、师生员工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进步,也为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谈到自己的工作风格,陈生根提了八个字“事在人为,身体力行”。他说,事情有难易,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积极主动争取,凡事尽心尽力,总会得到好的成果。

2002年的一天,学校收到南汇区的通知,要求学校申报区文明单位。陈生根意识到“文明单位”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集中呈现,对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扩大学校声誉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即决定参与。他组织一班人对照评审标准迅速进行自查,完成申报材料的填写提交,筹备迎接专家组进校检查¼¼很快,学校通过了评审,获得了“文明单位”称号。以此起步,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连续获得历届市文明单位从未间断,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成为首家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

陈生根没有领导架子,也不喜欢摆一副领导面孔,同事与下属们都喜欢与他合作。他说,做领导干部的,要善于团结,扬人所长,宽容待人;处处把自己放低一些,以普通人的身份对待身边的师生、同事,这样群众就亲近你,乐于贡献力量;要别人不做的事,自己不能做,要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要带头做。

因为年龄关系,2011年底,陈生根副校长二次退休,离开了学校。他回忆说,在建校遇到高兴的、激动的事情很多,但最高兴难忘的,莫过于学校在昂首阔步前进中迎来了十周年校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新飞跃”,十年的辛勤耕耘,十年的攻坚克难,在十周年校庆时,建桥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想到这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汗水与心血,陈校长倍感欣慰与自豪!(何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