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汇报活动之线上公开课

发布者:陈彩梅发布时间:2022-05-26浏览次数:32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着力建设完善“大思政课”格局,打造“大思政课”品牌,挖掘“大思政课”元素,以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实效。

5月2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汇报活动之一的线上教学公开课于腾讯会议如期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蒋成凤主讲此次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主持此次公开课,教务处副处长荆筱槐、校督导办主任江萍,上海中学东校政教处长孙大盟,雷双双、陈茜老师和马院教师参与了线上观摩。

蒋成凤老师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方式,为师生们展示了一堂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教学公开课。蒋老师此次讲授的《建设美丽中国》专题,亮点纷呈。首先引起大家浓厚兴趣的就是她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层层渗透、首尾共济”教学环节。这一教学环节集“组合拳点名”、学生微电影展示、教学视频内容学习体会分享、对分易话题讨论交流观点、教师讲授重难点、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得失”等方面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第二个亮点就是课堂氛围活跃。在蒋老师的公开课上,她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从课前预习的布置到课中问题的互动,再到课后思考题的设置,始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课堂互动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参与率,一般来说,只要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马上就会有同学争先恐后来“抢答”。由于课堂时长的限制,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观点的同学还通过腾讯会议聊天框、对分易消息、超星学习通、微信等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一改以往思政课给人的课堂冷场的刻板印象,使课堂教学由教师的“独奏”变成师生的“合奏”,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第三个亮点是蒋老师深厚的理论学养。首先,这次公开课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比如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探索生态文明”这一问题时,她从毛泽东讲到了习近平,梳理了历代领导人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了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了学生;其次,这次公开课讲出了政治高度。比如在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她旗帜鲜明讲政治,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述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解开了学生的思想之疑,回答了学生理论之惑,帮助大学生站稳了政治立场;再次,这次公开课增加了视野宽度。蒋老师的授课内容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她在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条件时,通过历史反思和国内外对比分析,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和国际发展视角讲述当代现实问题,从而启迪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第四,这次公开课保持了知识鲜度。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工作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疫情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自然而然融入到公开课教学之中,保持了课堂教学的“鲜度”,用知识的“鲜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这次公开课充满了情感温度。蒋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等内容,将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将这堂公开课上得有声有色,也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与会教师在点评蒋成凤老师的公开课时,分别用“优秀”、“高质量”、“几近完美”、“受益匪浅”、“混合式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词语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最后,马克思主义院长宋艳华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她指出,蒋老师本次公开课展现了疫情以来马院教师对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契合了总书记强调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在线教学成果取得的积极成效。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大思政课”的探索和实践,争取涌现更多更好的成果。(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