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生产线搬进校园、学子们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上海建桥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者:施楠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次数:1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大学要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担当,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坐落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核心区临港新片区的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建桥学院充分认识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既是新时代应用技术大学的鲜明特征,也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从即日起,学校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专题报道,聚焦学校在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助力学校在新时期的大挑战、大机遇、大变革中,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1114日,由上海建桥学院临港产业学院(上海临港产业大学)牵头组织的第二届“航空发动机检测专班”正式开班,来自学校航空机械维修中美合作专业的21位大四学生通过前期选拔,前往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航空发动机基地实习。据悉,今年暑假前,专班首批毕业的9名学员中,除选择出国深造、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的3人之外,5名学员签约了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1名学员签约上海太能特航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所有签约学员都从事技术工作岗位,且获得了心仪的薪酬待遇。这只是学校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学科专业布局调整

如何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更好地培养人才?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背景,以上海大力推进“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依托,紧密对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及“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城市目标,在原有7个专业群的基础上,加快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新增了受社会欢迎的新专业,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覆盖文学、工学、艺术学、理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7个本科专业的学科专业布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适应度、契合度不断提高。



“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学校这几年先后新增护理学、学前教育、健康服务与管理、艺术与科技、时尚传播、养老服务管理、智能制造工程等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都是顺应社会市场需求,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办产业大学,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20198月临港新片区成立不久,学校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超前谋划产教融合发展战略。20201月,由临港集团、上海建桥学院发起的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正式启动,拉开了学校探索产教融合新路的序幕。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2012月临港产业大学正式揭牌。产业大学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依托临港五校,按照“社会校区,实体运行,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思路,整合政校企多方资源,通过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运行中心搭建产业大学组织核心,对标临港新片区产业地图,建设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光学、人工智能、智能物流、绿色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8个二级学院。

截至2021年底,面向临港新片区在校学生以及在岗员工共计开展了39类培训项目,累计培训4018人,初步实现为新片区服务、为前沿产业振兴服务、为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实现了政校企共建模式创新、产学用运营机制创新。



三年来,借助政策红利,学校在产业大学的框架内,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从“多点校企合作”发展到“全面产学合作”再到“深度产教融合”,从“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发展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再到“引企业入校,建专业于企”,初步形成了开放创新、多方协同、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


聚焦协同育人,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与企业共建“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基地生产线白天作为教学场所,晚间作为自动化生产的“无人工厂”,由此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元办学主体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螺旋”结构,实施“产业学院6导入,校企合作5共同,实践教学4层次,学生发展3方向”的四年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为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0205月,学校和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企业累计投入3000万元的设备,6位常驻学校的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身份互聘。20218月,校企双方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了“智能系统与运维技术研发中心”,中心聚焦智能制造系统运维新技术开发,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联合开展相关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分析评价等研究工作。首批联合研究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20211月,由学校和南麟集成电路联合建设的“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正式落地。到202110月,企业投入4000万元建设的主要涉及芯片设计、芯片测试的基地中测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根据规划,基地将逐步引入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分装、成品测试、可靠性分析、产品应用方案开发等。南麟集成电路还捐资100万元设立“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金”,通过奖学金、奖教金、专利奖励、留用人才奖等四类奖项,奖励参与校企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师生。目前,共有25名企业工程师常驻基地,在开展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校企双方实施毕业设计的联合指导、专业课程的合作共建、横向课题的联合开发、学生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等。



目前,学校实施基础联合层、专业紧密层和深度融合层等分层分类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合作单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对接和合作,已逐步构建起“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朱瑞庭表示, 民办高校要精准对标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新要求,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担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精力集中在加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质量发展上,精准施策,不断开创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作为临港新片区首批产教融合基地,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步推进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园的开发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产教融合示范园、样板区、标杆校,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核心区建设,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