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激活经典,熔古铸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成果展在图书馆举行

发布者:施楠发布时间:2023-12-04浏览次数:103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启发读者从传世经典中汲取力量,图书馆于121日起在二楼大厅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成果展,欢迎各位读者前来参观。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采用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百部经典》所选图书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时间跨度长达两千余年,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100部重要典籍。其中10种首批图书荣获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和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一至五批(40种)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百部经典》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百部经典》的编纂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经典选取出来,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百部经典》既追求学术上的高水准,又力求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育、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部分图书简介



内容简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是先秦时期古人总结世间万物运行规律而得出的真理,其大意是指,事物一旦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则能通达,能通达就能恒久。这一高度抽象的道理也表明,万物均有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到衰落阶段时,就必须勇于寻求变化,以谋出路。这句话对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变法图强,就曾以《周易》中的这句古训为思想源头,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的口号,号召国人革旧立新,变法图存。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古代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礼记》是我国传统经典之一。本书选择其中重要的篇章段落,加以注释与点评,通过文字典故的疏通,浅显的解释与评论,期望读者理解、把握礼乐文化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及终极意义层面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本书阐释的《礼记》,可以在现时代进行创造转化的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关于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的内容;第二,关于生态环保及生态伦理的内涵;第三,关于儒家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内容;第四,关于道德哲学,即修养身心性情、培养君子人格方面的内涵。礼教使人扩充善性,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的负面。礼治,根本上在使社会有序化与和谐化。


 

 


 

内容简介:《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的社会风貌。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我们一起品味经典,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