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翰墨传薪火 展厅变课堂——上海建桥学院第二届师生书画展举行,老师现场教学打造开放式课堂

发布者:奚丽君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2

 4月22日晚,上海建桥学院第二届师生书画展化身立体教学空间,60余幅师生作品与上海市教育界特邀名家墨宝相映成趣。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书法教师张爱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展厅即课堂”的创新理念,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书法教学体验。这场“行走的书法课”以笔为舟,以墨为楫,让传统艺术走出教室,在师生与作品的互动中,开启了一场名为“丹心育人、问道青春”的艺术对话。


展厅变课堂:笔墨架起古今对话

在上海市教委原主任张伟江先生题写的两个擘窠大字“精彩”前,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这副作品以苍劲有力的笔触为展览奠定了精彩的基调。张爱萍以对比教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赏析名家风范,寻找自身差距。“这些老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你们的习作虽显稚嫩,却充满青春的率真。书法艺术既要敬畏传统,也要敢于表达自我。”

随后,张爱萍老师带着学生走到一幅四尺对开行书对联“建业育桃李,桥路筑梦途”前,此为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瞿钧先生所书。她详细讲解了作品的唐楷风骨与晋韵神采,并指出:“这幅作品是一幅‘嵌名联’,巧妙嵌入了‘建桥’二字,‘建’字如立柱擎天,稳重;‘桥’字似长虹卧波,舒展——笔墨间既见晋韵唐风,更蕴育人哲思。这既是对书法艺术的诠释,更是老先生对我校育人使命的期许。”

在自撰的隶书作品《行香子》前,张爱萍现场示范了“雁尾”笔法的精髓,“收笔时需如飞鸟掠水,既要有力道,又要有余韵。”她将技法具象为“飞鸟掠水”的意象,引得学生纷纷学习揣摩。

 

“无围墙”课堂:让艺术滋养每一颗心灵

此次展出的20余幅学生作品涵盖楷书、隶书、行书等多种风格,还有两幅AI绘画作品,展现了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艺术设计学院王同学对AI绘画与传统书法的巧妙结合深有感触:“科技与艺术看似两极,但都需要沉心雕琢。文字通过笔墨的书写,赋予了AI绘画的温度与新的生命体验,让我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

新闻学院徐同学站在自己作品前感慨:“展厅教学让每个字都活了起来,这样的的教学不仅是技法,更是与先贤的精神对话。”

教学尾声,张爱萍将学生引至展厅一侧的巨幅草书《临江仙》前,轻叩纸面道:“听,这些飞白的痕迹像不像江涛声,书法最动人的地方,就是能让千年的文脉在指尖复苏。”她倡议学生将书法视为生活的“呼吸阀”:“在浮躁时提笔,便是与自己对话的开始。”

教育学院陈洁院长表示:“此次面对师生举办的书画展,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学院推进‘开放式课堂’改革的生动实践。没有评分与课本,艺术教育反而以最本真的方式走进了学生心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是新时代文化教育的使命所在。”

“在数字化浪潮中,这样的文化浸润显得尤为珍贵,师生不仅从笔墨线条中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更在文化寻根中获得了精神成长。希望同学们更多地走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也多走进大自然汲取灵感,获得生命的滋养与成长。”学院党总支书记周荣玲也谈到。


上海建桥学院赵雷洪副校长强调,“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五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次学院将书画展厅与现场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正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实现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他指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传授书法技艺,更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的生活方式,学生们从中学到的不仅是‘写好中国字’,更是在笔法中学习中国文人的品格修养,‘做好中国人’。这种沉浸式美育模式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践行,也是对培养德艺双馨时代新人教学形式的变革与探索。

 


据悉,上海建桥学院将以此次书画展为契机,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更加开放、多元、融合的“大美育”体系,让“无围墙”的教育理念持续延伸,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在校园薪火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稿:吉娜

摄影:大学生传媒中心

审核: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