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绿色通道:未入校门先进家门—— 上海建桥学院助力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启人生新阶段”

发布者:左宸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次数:10

“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我可能永远走不出大山,更不可能站在上海的校园里。在上海建桥学院2025级新生报到现场,小顾——来自贵州山区的2025级新生,紧紧握着录取通知书,眼神里满是对求学机会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憧憬。这份憧憬的背后,是一张由上海建桥学院精心编织的资助网络——从校领导到一线教职工,以暖心家访为纽带,让像她这样的困难学子不再独自面对求学路。



就在开学前,她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打算放弃入学。转机,来自一份被提前“看见”的关怀。上海建桥学院在录取结束后迅速启动新生摸排机制,很快注意到成绩优异却陷入困境的小顾。 为避免梦想因贫困夭折,学院副书记、教师及辅导员组成专项家访小组,携带学校资助政策文件,辗转近四小时山路,推开了她的家门。家访小组逐条解读学校资助政策,鼓励小顾正视眼前困难。学校就是你的后盾。——这句承诺,他们当面说给了她听。


而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起点。这份主动上门的关怀,是建桥学院“前置关怀” 模式下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选择走出校园、走进远方,把政策带到身边,让帮扶先一步抵达。



早在录取结束之初,学校就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将资助育人工作前置,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学校统筹、学院落实、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学校先行精准摸排,锁定需要帮助的学生;随后抽调98名教师,组建13支家访小队,跨越广西、贵州、甘肃等11个省份,走进170余个家庭——政策,不再只是一纸通知;关怀,也不再只是电话里的声音。他们用脚步把“资助”二字从文件写进现实,从校园延伸至家门。每一次走访,既是一次政策的“上门送达”,也是一场心灵的“温暖对话”。从辅导员深入一线与学生贴心交流,到教师跨越千山万水传递温暖,再到行政人员做好有力保障,学校以新生走访为契机,将文字的条款转化为温暖的承诺,让资助超越经济支持,成为陪伴成长的坚定力量。

入学,只是跨过这座“桥”的第一步。学校的关怀并未止步于家门,而是持续延伸为一场 “陪伴式帮扶”,依托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学校严格对标国家政策,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构建起“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帮扶分阶段覆盖全周期。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困难新生可直接入学学费可申请助学贷款或减免,日常生活有助学金与勤工岗位支撑;突发困难时有临时补助及时响应,学业与就业遇到瓶颈,也有针对性帮扶一路随行从经济支持到成长陪伴,从入学到毕业真正实现从“助学”到“筑梦”的全周期陪伴让每一位困难学子都能卸下思想包袱、经济包袱

从暖心家访到校园里细致入微的帮扶举措,上海建桥学院将全面育人与“六位一体”资助体系深度融合,为无数困难学子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梦桥”。越来越多的“小顾”们,因此安下心来、抬起头来。在这份温暖的支持下,他们在课堂、在实验室、在校园活动中全力以赴,不再被经济压力束缚。



带领学子走访临港企业





学生资助,是一座桥,连接起现实的沟壑与理想的彼岸;是一束光,照亮寒门学子前行的长路,也温暖着教育的初心。跨越山海,叩响家门,带来的不止是一份政策,更是一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坚定承诺。而这份承诺,从未止步于入学那一刻——从“绿色通道”到勤工助学,从学业帮扶到就业指导,它绵延陪伴每个年轻脚步的整个征程。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守护梦想。未来,上海建桥学院将继续拓宽这座“桥”,点亮这束光,持续优化“六位一体”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机制、拓展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以更高标准、更细举措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努力被看见、更多才华不被辜负。


我校学子参加上海市资助宣传大使评选



为我校学子提供面试、就业帮扶

  

举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为军训新生发放“中秋爱心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