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在上海东方绿舟圆满落幕。上海建桥学院两支学生团队发挥出色,信息技术学院协同感知实验室“豌豆射手”团队一举斩获无人车集群竞速赛全国二等奖(上海地区第一名)及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全国三等奖;机电学院“凌云光梭队”则荣获光纤遥控飞行挑战赛优秀奖。
“豌豆射手”团队颁奖现场合影
“凌云光梭队”团队合影
本届赛事规格高、专业性强,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全民国防教育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指导,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联合主办。赛项涵盖光纤遥控飞行挑战、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空地无人协同对抗等类别,竞技强度与专业化程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豌豆射手”团队在展召敏、毕卓两位教师指导下,由余瑨颢、王兴盛、周棒、汪仁豪、牛彦菲等核心成员组成,苏雨蒙、邓宝山负责技术支持;林钰丰、席亦阳、虞晨杰为备用遥控手兼志愿者。
在为期两个月的备战期间,指导教师展召敏鼓励学生:“进入决赛就要全力以赴,目标明确、执行到位。”“豌豆射手”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算法优化、硬件调试、通信抗干扰等专项训练,并对决赛场地开展预勘察与预调试。队长余瑨颢回顾备赛过程时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位成员的付出。特别是在准备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了一个小问题调试到深夜。”
“豌豆射手”团队和他们的“战车”赛场合影
“豌豆射手”队备赛现场调试赛车
“豌豆射手”队员夜间在东方绿舟勘测赛场地形
“豌豆射手”队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勘测现场
“豌豆射手”队集群竞速主力队员
“豌豆射手”队无人车集群竞速赛现场
在无人车集群竞速赛中,“豌豆射手”团队面临着多车高速行进中保持队形一致、流畅实施队列变换的严苛要求,这对车辆间的通信协调和控制系统提出很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学院科研院长、指导教师毕卓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提出多项前瞻性意见:“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的核心挑战不在单体性能,而在异构节点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与稳定控制。我们把竞赛视作可验证的‘缩比实验场’,以实践检验算法可靠性与系统鲁棒性(*鲁棒性:即系统健壮性与稳定性),让科研更贴近真实场景。”
团队在比赛中遭遇了现场信号干扰的突发状况,及时切换频段并重构编队,最终以93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国二等奖,并位居上海地区第一名。
“豌豆射手”队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现场
在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中,参赛选手需使用水弹模拟摧毁来袭无人机。“豌豆射手”团队在载弹量受限与突发设备异常的情况下,通过策略调整与精准控制顺利完赛,荣获全国三等奖,该项目不仅获得赛事奖项,还受邀参加大赛表演赛,与全国优秀高校代表同台竞技。团队中唯一的女队员牛彦菲表示,赛前的训练是赛事中的稳定发挥的关键:“这几天我们紧锣密鼓地‘玩转’操作手法,就是要在比赛中一展身手。”
“凌云光梭队”团队检录合照
“凌云光梭队”光纤遥控无人机现场
“凌云光梭队”则展现了跨学科合作特色,团队由机电学院钟穗君、张霖烽、张昕毅、李宗善一和商学院刘可尧共同组成,在董嘉伟与吴俊杰老师的指导下,专注于光纤遥控无人机技术创新。该技术通过一根纤细的光纤与地面控制站实时连接,有效解决了传统无线电遥控易受干扰的问题,在复杂环境中仍能保持出色的传输质量。在比赛中,团队需先完成三段越野障碍跑任务,然后操控无人机携带沙包飞往靶场,精准命中靶点以获得相应分数。团队凭借稳定的发挥和创新的技术路径,最终荣获优秀奖。
“豌豆射手”队长余瑨颢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
“豌豆射手”与新民晚报记者合影
赛事期间,“豌豆射手”团队还接受了《新民晚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采访,展示了学校在智能无人系统人才培养、科研训练与工程实践方面的综合实力。
上海建桥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参赛,创新创业学院与信息技术学院、机电学院通力协作,在组织协调、经费统筹、比赛设备、耗材保障与场地申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悉,在学校的支持下的,“豌豆射手”团队所在的协同感知实验室成立一年多以来,围绕“智能无人系统集群协作”持续攻关,已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 10 篇,形成“科研—教学—竞赛—转化”良性闭环。
学校表示,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推进新一代集群控制算法与多模态感知平台研发,不断提升系统可靠性与任务执行效率,持续以“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研促用”为路径,服务学校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供稿:信息技术学院、创新创意学院
审核: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