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建桥新闻网!

2金1银!建桥学子“智”造国赛创佳绩,专业建设与产业学院赋能成效凸显

发布者:奚丽君发布时间:2025-11-01浏览次数:10

10月28日至3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落幕的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八届智能制造赛(第二阶段)传来捷报由机电学院吴俊杰、董嘉伟老师指导的3支国赛队伍历经3天技术比拼与综合评审,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这一优异成绩不仅是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成果、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力的生动印证,同时也标志着建桥在高素质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全赛段、多方向”的重点突破。

国赛赛场显实力:多方向突破彰显培养硬实力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高校学子的国家级竞技平台,本届大赛第二阶段赛项更聚焦产业实际需求,对技术应用的复杂度、精准度和协同度提出更高要求。我校三支队伍在不同赛项方向的核心技术环节表现出色,展现了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实践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方向学院派出的两支队伍直面“虚拟数字孪生与实物设备协同控制”“多设备跨网络安全通讯”等核心技术难题。由钟穗君、邢学宇、李宗善和郑子祺、陆俊、郭旺组建的2支队伍,将工业网络架构设计、PLC编程与设备集成调试等技术娴熟应用于实战。他们不仅在虚拟空间中精准复现并验证了产线流程,更成功打通虚实界限,实现了对实体设备的精确控制与数据实时交互。其技术方案的周全性与运行的超高稳定性,最终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将一项全国一等奖和一项全国二等奖收入囊中。


与此同时,在“智能生产管控”的赛场上,一场跨学科的完美协作同样引人注目。来自机电学院的黄梓桂与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博艺组队,向“MES系统二次开发与智能排程”这一赛点发起冲击。团队充分发挥了成员背景的互补优势:黄梓桂主攻底层的工厂建模仿真与核心排程算法优化,郑博艺则专注于上层MES系统数据可视化模块的开发。这种无缝衔接的协作,让他们成功交付了一套从系统部署到数据智能应用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

此次3支队伍的表现,打破了部分高校“单方向强、多方向弱”的局限,实现“应用开发”与“管控优化”两大核心领域的均衡突破,印证了建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专业建设筑根基:课程体系与赛事需求无缝衔接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多年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在专业设置初期,学校将大赛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模块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理论-实训-实战”三层递进的培养体系。

此外,学院也提供了强大的实训平台支撑。依托学校智能制造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平台,配置与产业同步的工业机器人、PLC控制柜等设备,学生可随时开展“虚实结合”的实操训练。备赛期间,实训室日均开放12小时,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国赛难点开展测试,为师生共同攻坚克难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

产业学院赋新能:产教融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作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此次备赛与参赛中发挥了“关键赋能”作用。

自成立以来,产业学院始终以“对接产业需求、解决产业难题”为导向,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实践桥梁

产业学院打破学院壁垒,推动机电、高职等相关学院的资源整合,实现跨学科协同促进创新此次管控方向的跨学科队伍,正是产业学院“跨专业项目制教学”的成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便以“产业项目”为纽带组队协作,早已形成成熟的跨学科沟通与技术互补模式,为此次国赛中的高效协作奠定基础。

砥砺前行向未来: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建桥力量”

从上海市赛4项一等奖晋级国赛,到第一阶段赛1项全国一等奖第二阶段赛2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的连续突破,上海建桥学院在智能制造赛场上的表现,不仅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更是学校坚定不移推进“产教融合型大学”建设、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

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国赛成绩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专业内涵建设,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更多头部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持续完善“赛事-教学-产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为上海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懂技术、能实践、善创新”的“建桥力量”

供稿:机电学院

审核:奚丽君